- Back to Home »
- Mr.6 »
- 念爛大學之前,別誤判學歷重要性
Posted by : rogers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昨天,隨手拿一本《光華雜誌》四月號來看,原本只想看看輕鬆的風景照片、藝文新聞,舒緩一下我大便中的緊張心情,不料隨便一翻,就翻到文摘區,第一篇就是「什麼是爛大學?」
好吸引人的題目。作者駱明慶教授本身也寫「意識型態咖啡」部落格,此文主要在批評前陣子的「萬人考大學」運動,萬人考大學運動就是要一萬個人去填公私立學校中評鑑未通過的系所,考中了,卻放棄不念,以這種方式讓不合格的學校「自動滅亡」。這篇「什麼是爛大學」文章,在他部落格也有刊出,已吸引了285則激烈留言。
留言激烈,多少也是因為作者用了很強烈的用詞:「為什麼受到別人高度補貼的(所謂好大學的成績優良)的學生,不辦覺得別人就讀的爛大學很礙眼,甚至還認為這些爛大學根本不應存在,讓這些『爛大學』裡的『爛大學生』消失甚至是符合社會正義的作為?」
作者認為,「(所謂的好學生)甚至在過關斬將的過程中產生莫名其妙的自我肯定,以為自己有權力對別人的就學機會說三道四,並認為分數低人根本不該念大學……。」
他認為,不合格的大學應該交由社會自然制衡與淘汰,重點只要確定,這些學校都有將自己的狀況揭露,讓考生不會有「誤判學校」的狀況即可。
但,重點就來了。我認為,大部份的所謂的「考差了」的學生,可能「誤判」的並不是學校的狀況。
他們真正誤判的,是「學歷」的重要性。
一個人生,學歷不是絕對影響因子,但我們總覺得一切都和學歷會扯上關係,我們看目前月薪比較高的、爬得比較快的,「好像」都是學歷比較好的;而做一些藍領工作的、月薪微薄的,「好像」都是學歷比較差的。但,學歷並不完全是主要的「因」。你說,對對對,這個「因」,是來自社會上其他人,就算畢業生不覺得自己學歷不夠好,社會也會告訴他,他的學歷不夠好!社會才是罪魁禍首!我覺得,不不,你我其實都知道,這個「因」或許乃是源自個人之前的事,甚至是天生就已經註定。
住在加拿大時,我們家曾認識一位家長,標準的升學派(我身邊很多這樣的家長),曾用一句話,形容「讀爛校」的學生:「你看,聯考有什麼好罵的,一生有三次機會耶。」
「三次機會還不夠?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她指的「三次機會」,當然就是考高中、考大學、考研究所三次。考不好高中,想辦法在大學的時候考好一點啊。考不好大學,那研究所再想辦法啊!三次都考不好,一定「哪裡不對勁」或「哪裡輸別人」,就不要再xx了。
這位母親的論點常常令人作嘔,她學歷至上,把學歷放在第一,考不上的就應該被社會遺棄。不過,除去那些衝動話,這位母親倒點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一次撞牆,牆撞不破。二次撞牆,牆還是不破,為何還要再撞一次?為何要繼續去訓練自己「撞牆」的能力?這世界難道就只有「牆」嗎?
是的,你考不上好大學,「OK, So?」
就無路可走?
我們有沒有人去想過,為何社會會造成他們執意,「一定要去念一所大學?」
或許,這位年輕人真的就是比較不會念書,或不適合念書。或許他真的就是坐不住座位,成天胡思亂想,個性衝動,虎頭蛇尾,老愛成群結黨,靜不下來,為何我們要逼他產生意念,希望再去念四年的大學?你說,他們想求學、得到與其他「好學生」一樣的「待遇」啊!但他為何要接受這樣「掛車尾」的待遇?在其他領域,他可以當頭啊。我嚴重懷疑這些學生最後決定報名大學,他的自主意識到底佔了幾成。
你我皆知,學校或許是鍛鍊某些人格特質的地方,卻不是最適合自己「學習」的地點。這世界不可能全民都愛上學、全民都適合念書,為何他們都要走同樣的一條路去念大學?
走完這條路,得到什麼?我發現,學歷差的,來面試的「氣勢」竟比別人差一截,他們不是看起來過於謹慎的走這條路,看起來鈍鈍呆呆若有所思,就是看起來又過於瀟灑的走這條路,看起來幾乎粗魯沒禮貌。這是因為,他一路下來一直被人「提醒」這件事,自己的信心就沒了,耕耘四年的一個學校,他沒學到什麼(好學校都沒學到什麼,爛校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又冠著一個不敢逢人便說的「學歷」。
他們不知道的是,身為面試官,身為社會人士,常常壓根兒沒去看學歷,就直接面試,也直接聊其他經歷與專長。直到我看到這個人「好像怪怪的」,反而才會促使我去看一下學歷,有時候才「喔」恍然大悟。勉強自己走和別人一樣的跑道,最後反而變成「不知道自己是誰」。因此,我也是支持教授論點,「爛學校」可以自然淘汰,但我也希望或許它們若可以快一點點被淘汰會更好。因為它們有時在誤導年輕人,來來來,有錢就來讀書吧,有學歷喔!這些學校不會讓年輕人「玩」了四年,卻會「晚了四年」。
晚了四年,去理解這不是他的路!不要東張西望,應該走自己的路!他們晚了四年,去看到原來只要有了前幾個工作經驗,即使是爛爛的也會起飛。他們晚了四年去看到這社會有很多「證照」,比學歷還能證明他們很行!然後,大家晚了四年才知道,原來目前檯面上真正成功的「大人物」,有一半以上根本沒念大學。
目前擁有快樂生活的40歲人士,有一半以上根本也沒念大學。
昨晚,我太太搭計程車回家,司機是一位年約35歲的男子,駕駛座旁邊,擺著一本看似普通的高中國文課本。一個成年人,旁邊擺一本中學課本,實在有點唐突。
我太太禁不住好奇問,「你在念啥?」
司機先生回答,他想要考機場的「觀霧員」。啥?我們聽成「公務員」,結果他說,公務員不可能啦,「對我來說,太難考!」,還要電腦啊、經濟學啊,不如「觀霧員」,考試只要基本的國文數學就好。雖然它是「遇缺才補」,但他有的是時間,可以慢慢等,慢慢等,慢慢等。司機先生說,他一生就只想要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開計程車太不穩定,從前一天賺1500,現在只能賺1000。他已經決心要考「觀霧員」,現在得每天五點起床開車,開到晚上六點就要去上課。
這是他的生活,他自己的路,走得多好。
我們不應該晚了四年才知道,40歲以後的人,不會管別人的路,只有自己的路。假如是那樣,現在幹嘛走得這麼「左顧右盼」的,什麼名校爛校,都是年輕時的回憶,只要做自己最合適做的事,盡力的做到最好,通通都是名校之路。
有必要時,我會大聲說出「我是史丹佛畢業」,因為它的確為我加分,它是我的武器我的證明。但你也有你的武器,從小就會修理收音機,耳朵特別靈敏,有語言天份,身高190。說不定你唱歌很好聽,張嘴感動所有人;你的笑容很迷人,見人就融化了他……到最後,每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再也不會看到隔壁了。
知道這樣後,就沒有學歷的問題了。馬上擺脫,因為,「沒看到」。這樣,我們提早成熟了。
提早成熟去了解到,沒錯,三次機會都沒把握到,但一生的機會,豈止三次而已?每個人都有幾千幾百次,每個地方、每個縫隙,都給每個人好多條路,因為三次機會的陰影,而不專心走自己的這條路,我想,未來失去的才是真正的無可彌補的東西,那時候,就真的是很可惜很可惜了。